欢迎 数据用户登录   数据用户注册 | English
位置: 首页 > 实地风采 > 2016 > 正文

【实地撷英】湖北队:面朝大海,春凛花开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海子
###“不,从今天起!” ——Charls

还记得第一场村历史座谈会上:主打的三位老人,都是个性十足,第一位爷爷是旧时的大队队长,讲话条理清晰,慷慨激昂;另一位爷爷平静随和,对我们冗长的问题解答十分耐心;最后一位爷爷则是腼腆一些,不知为什么,他的眼神还总让我还感觉出一丝俏皮。

访谈总体来说进展顺利,老人们似乎也有默契似地在访谈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第一位爷爷自然是访谈的主力,用老人的话来说就是“讲得口干舌燥”了。另一位爷爷则是适时做补充,至于最后一位爷爷,他总是因为记错一些事情引得其他两位爷爷来纠正,倒也给访谈增加了几分趣味。

因为三位老人之前参与过修编村志的活动,对于我们的问题,以及我们想要的答案都有一定心理准备,再加之几人记忆确实比较清晰,对于重大的历史节点以及重要事实异议不多,我们的整个上半场口述进展十分顺利,大概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将问卷推进到了1959年结束。

不过问卷也遇到了困难,这个社区农业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尤其1958年后,大队抓经济,种植蔬菜的收入更高,因此绝大多数土地已经在种植蔬菜,但此时由于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超过10%,问卷跳转依然问到了很多关于粮食产量,上交公粮的问题。

还好,督导在前一晚赶到我们入住的宾馆,并在第二天与我们一起参加了村历史座谈,决定将类似的问题上报给项目组解决。

“粮食,蔬菜,傻傻分不清楚”——第二天上午的老人对于我们坚持关注粮食,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至于讨论细节也无需多说,最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的启发与思考:一个不尽完善的问题设置,也反映了研究者需要不断引起警惕的问题:现实永远是充满模棱两可的细节的,在书斋里却常会将问题简单化。

真走下实地,就会发现,很多纠缠曲折问题,一两个简单的选项,一两个机械的逻辑,所能概括的,仅仅是真实中最微不足道的分毫。我们需要不断地抽象理论的“地图”,更要不断填充鲜活的“血肉”。

笑泪交织的过往

第一次看见老人在采访中落泪。

初到奶奶的家,阿姨出门迎接,对于我们远道而来的“打扰”,阿姨没有丝毫抵触,反而是热情有加,将我们招呼进屋中,递上三罐凉茶帮我们解渴。

我们被指引来到奶奶的卧室中。环顾屋内,装饰素净,一张大床,一台电视机,一个衣柜,再无他物。

奶奶缩在轮椅上,用热情带着腼腆的笑容迎接我们,但不知为什么,本应是温馨的卧室,身处其中,我竟生出一丝空旷之感。当阿姨走出屋带上门的一刹那,好像世界被隔绝,也被封闭了起来。房间飘荡着回音,颇显冷清。

奶奶的口述史并非我来采访,队长是本地人,在突破方言的屏障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就在旁边静静地做着听众。

实话说,在方言的障碍下,老人的故事,真正经我的听觉消化,成为有效信息的部分微乎其微。对于老人讲述的历史细节,我在一旁也不过是在混沌的“密码”中捕风捉影,但其中那种超越语言的感情,悄然流淌,却被我真切地感受到了。

在只言片语中,我大致懂了奶奶年少时也经历过战乱,亲人在战争中丧生,据说,就在咱们开枪打鬼子的时候,奶奶的姐姐,就被来自前方的子弹,一枪射穿了胸膛。

奶奶流泪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安静了下来。

我们难以想象战争,难以在炊烟袅袅的和平村居想象硝烟弥漫,但是,历史如今的面容有多静默,曾经翻滚过的波澜就有多壮阔。

我们做的,就是当奶奶尚且健在,再带奶奶再做一次壮阔的时空旅行。虽身处这个冷清的房间,却将思绪追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我仿佛看到了房间的白墙外的岗哨,闻到了空调冷气中弹药的味道,看到了大床下的战壕。

残忍又真实,让人无可奈何,唯有全然接受,这或许就是历史吧。

我们无力让人在回忆过往时永远面含笑容,我们唯有陪伴他们,一起捡拾那快要丢失在生命中的一次次喜怒哀乐。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给老人的故事一处角落来安放。

痛苦与否,笑与泪交织的房间,却让我感觉比初到时真实了那么一些。

愿每一个访员被温柔相待

在社区访问时,由于社区老人过少,我们需要重新找主任确认名单。队友说她梦到半夜挨家挨户地敲老人的门。

每一个宝贵的数据,都浓缩着实地访员的汗水泪水鞋底磨得泡的脓水擦蚊子包的花露水和水质不好的矿泉水。

我想说,愿每一个访员被温柔相待……

2016-08-07
北京大学  |  NIA  |  NSFC  |  国家发展研究院  |  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  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