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数据用户登录   数据用户注册 | English
位置: 首页 > 实地风采 > 2016 > 正文

【实习撷英】浙苏沪队:忆往昔,岁月如歌

###“大学”之道

终于来到了常熟的第二个村居,这里是一个富裕的镇子,民风纯朴可爱。这一路收获的故事,简单朴素却让人印象深刻。

一位爷爷说念书到“da yao”就回家种田了,我一脸崇拜,爷爷那个时候居然也读过“大学”?然后,爷爷开始背诵《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于民……”一大段,说起小时候走夜路犯困,念一段《大学》立刻就会神清气爽。尽管他已年过八旬,现在几乎也认不得儿时学过的字了。

但看着爷爷摇头晃脑背诗的样子,眼前出现一个画面:半个世纪之前的孩童,鼓足勇气,朝着无光的前路,朝着饥饿的远方,念着信念般的话语,坚定地走下去。耳畔还回响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忆往昔

照着村委会的名单,我们找到了84岁的老奶奶,她端坐在弄堂里,金牙在晨曦中亮闪闪的。

奶奶讲那时候东洋人打进来,会把老人们的金牙也拔下来,然后老人们哭啊哭,血淌啊淌。讲到饿肚子的经历,老人说自己饿得肠胃出了毛病,去市区的医院住了小半个月。而奶奶的丈夫,饿得生了浮肿病,最后在提交相关证明后才能卖得糠,病情也才有所好转。奶奶还回忆起去父亲家里,看见桌上只有黄萝卜和几粒米,就说“扔掉吧,让别人看见难为情”,但是没想到那是家里唯一的食物。

这些沉痛的往事,冲击着我们。一位素昧平生的老人,就这样向我们敞开了心扉,将埋得最深的过往倾吐给我们。

奶奶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悉心保存的旧旧的全家福:奶奶年轻的时候很美,过世的爷爷年轻时剑眉星目,几个当时还很稚嫩的孩子如今却已天各一方。面对奶奶颗颗滴落的泪珠,我只能握着奶奶的手,静静地陪着她,说一些舒解她的话语。

奶奶很坚强也很乐观,一会儿就恢复过来,继续和我绘声绘色地讲她如何用简单的时蔬做出一锅美味,来安慰缺油少粮年代里饥饿的肚肠。

###永不分“梨”

在这里,我们和老人相处融洽,即使有老人开始时说自己不会讲甚至有抵抗的情绪,但是聊开了后都热切地和我们分享那段岁月里的点滴过往。

一位爷爷座谈会间隙怎么也不肯吃我们准备的梨,最后看别的爷爷吃得香甜,才略带羞涩,萌萌地说要带给老伴吃,瞬间被爷爷萌化了。一位爷爷仔细地收藏好和他聊天访员名字和电话的纸条,然后翻出自己的老年机存好号码,最后还嘱咐说回了北京别忘记给他打电话…

虽然我们只有短暂的相处,但是多想这段情谊长存。

###夏木荫荫

在结束座谈会之后,我们应邀去村里的福缘寺玩耍。在这里,我们见证了茶馆之外的其他老人们的生活。

老人们在燥热的暑日静静地呆在只有一个和尚的寺庙里。他们用常熟方言唱着有韵律的佛经,别具风味与美感,让人舒适宁静。

一位参加座谈会的爷爷老伴拉着我聊天。她取出一本经书,一句句读给我听,时不时会停下来问我怎么读。她说年纪大了,可能这本书读不完了,记忆力不好,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也不认识拼音,只能靠笨方法——一遍遍地重复。

她并不能明白这些经书在讲些什么,但是她诚心喜欢,说读着就觉得心里舒坦而欢喜。我为她一遍又一遍强调的“欢喜”而感动,可以找到喜欢并且坚守一生的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她在解放之后,因为信仰佛教而被迫害,于是从城市里搬到农村,认识了同样热爱佛教的爷爷。

几十年的岁月里,佛堂安然如昔,银杏树郁郁葱葱。我们离开的时候,她拉着一个5岁的小女孩,让她一个拼音一个拼音地教读,眼睛都快要凑到字上了,但是却笑容满满,像一个咿咿呀呀学语的小孩子。或许今后不再相见,但是有视频有照片有回忆,值得每一次思念的时候回味。

从寺庙中出来,再炽热的烈阳也无法烦躁我们的内心。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我想这些故事一定会再次触碰到我的内心,比如一段漆黑的路被《大学》点亮,比如奶奶怀念起爷爷那动人的脸庞,又比如那个让奶奶追随一生的信仰…当然,还有我们,在田野里行走追寻那逝去的时光!

2016-07-23
北京大学  |  NIA  |  NSFC  |  国家发展研究院  |  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  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