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惠文、王柏东
队伍:河北队
“我就是在农村长大的,进村以后肯定全靠我施展。”
“会不会看到羊啊牛啊,我还没近距离看过呢!”
“进村以后是不是就有新鲜的肉和水果吃啦,这几天的麦当劳吃得我都要过敏了。”
——进村前
六个人仿佛小学生憧憬一年一度的春游一般期待着走进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远离城市的污染与喧嚣。在我们的想象里,乡村应是一个单纯不做作的地方:家家种树,户户有花,若是院子里有一个自己搭的秋千就更好了。家里每次做饭都是先在地里挑选刚成熟的新鲜食材,时不时杀一只鸡或猪来改善伙食。村子里一定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如居于桃花源之中。
“我现在一天只上两次卫生间,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啊怎么这么多我没见过的虫子,为什么哪哪儿都是虫子!”
——进村后
我们听到彼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跟我想的一点也不一样!”
一天的食物仿佛有一个固定的范式:
村子一:早饭西红柿配粥,午饭西红柿土豆丝配馒头,晚饭豆角土豆卤面条。
村子二:早饭土豆丝配粥,午饭土豆丝配馒头,晚饭土豆丝配米饭。
经过这样一个土豆周,我们彼此对视,感觉对方就像是一颗洗净削皮等待切丝装盘的土豆。
“曾几何时我最爱吃的菜就是醋溜土豆丝,现在我连看都不想看一眼。”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天吃土豆让我产生了幻觉,我今天看着锅里几个土豆,感觉看起来好像是炒鸡蛋啊。”
当然,土豆是无辜的,它只是本文的引子。一周前,整支队伍欢欣雀跃如同被放生的小麻雀一般走进村子时,完全不能预想到等待自己的是什么。
是雨。
瓢泼而至的倾盆大雨,断断续续的淅沥阵雨。
初来乍到时还是个晴天,万里无云。我们问村子里的阿姨“咱们这儿的天气如何”,阿姨掷地有声地说了一个字:“旱!”
之后剧情的发展便开始出乎意料。
第一天的夜晚,六个人搬出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正待秉烛夜谈时,蓦然间雷声大作,电闪雷鸣猝不及防,滂沱大雨呼之欲出。直到凌晨两三点钟,雨势丝毫都没有减退。雨点带着强劲的力道发在窗户上,咔咔作响,伴着轰鸣的雷声与蓦然降临的闪电。六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有些惊慌失措。正在此时,房间中的全部灯光却同时熄灭了。雷雨天竟然导致村子电路损坏,全村停电,无一点光亮。大家一起打开手机手电筒,又担心着手机岌岌可危的电量。女生一起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滚动播放着之前看过的恐怖电影——女大学生进入空山后失联……
终于在担忧中睡着,第二天在细细雨声中醒来。这一夜仿佛拉开了下雨的序幕,从此我们一队人马便开始了雨中访问之旅,还自封了“雨神六人组”的称号。下乡的一周里,飘雨的云彩仿佛是与我们一路同行。P县的三个村子,我们到达时都是山雨欲来,离开时天色便蒙蒙放晴。这样阴雨连绵的天气直接“连累”了紧跟着我们之后访问的医生们,只得挤在屋檐下和门庭里做CDR评估。
然而即使如此,在全时段阴雨、定期吃土豆的环境中,我们的访问热情依然持续高涨并毫不减退。因为在这里,我们享受到了与医院迥然不同的待遇。
村口纳凉的老大爷,听说我们是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便热情满满地给我们指路,告诉我们怎么走到受访者的家。
接受访问的爷爷奶奶,即使明显感到有些题很困难,即使不识字,也依然努力配合我们完成问卷。每当结束告辞的时候,他们还会把自己家里种植的刚摘下来的葡萄和核桃塞给访员,或是坚持挽留访员在家里吃顿饭。
住宿人家的小朋友,人小鬼大,熟悉全村的路线和住户,成为我们在村庄里争相依靠的人体导航仪。在几个雨天里不打伞地领着我们东奔西走,各处穿梭。
每当村民听到CHARLS项目、北京大学后露出理解与欣喜的微笑时,我们都由衷地感谢当年最初开拓样本与其后用心维持的访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便是如此。我们每个人也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希望能够维持在村民心目中的良好印象,为以后的访员做好铺垫。在这些村子里,我们感受到了最为淳朴与真挚的热情。天气阴沉如何,食物简单又如何,我们感受得到村民们对我们的礼遇厚待,就已经足够。
还记得有一位爷爷在接受访问的过程中跟我说:“我们医保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去年的医药费一大半都没报销……”,我心中一紧,访谈经验告诉我这又是一个想要抱怨政策的受访者,甚至已经想好了怎么应答。然而他话锋一转:“但是我跟你说这个的意思,不是让你帮什么忙,我是想说,不要被眼前迷惑,一定要往远看,要相信事情能变好。”
我想,这就是我们走访的几个村子的村民都生活得快乐与满足的原因。他们并非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对未来抱有期待,同时,他们又能脚踏实地。整个村子都带着一种祥和安宁又积极向上的气息。这些日子里,阴雨的天气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清凉,犹如在村子中的经历一般,抚慰我们暴躁烦乱的情绪,让我们重获轻松,又充满干劲。
大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园生活”。不是传统理解中的消极避世,而是看似安静的外表中积蓄着蓬勃的力量,是希望和努力聚集,是柔和与深邃并重。似星空大海,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离开村子的时候,访员把自己的帽子送给了几天来一直给我们带路的小弟弟,对他说:“我们在北大等你”。孩子郑重答应的神情感染了我们所有人。将来也许会再见,也许不会。但无论见或不见,我们都相信他,就像爷爷告诉我们的那样——事情总会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