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慧子
队伍:北京访员6队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认为,从子女的经济价值上讲,孩子很早就给家庭福利做贡献,并且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养儿防老”是均衡社会成员世代间取予的传统模式。
在《金融的逻辑》中,陈志武写道,在没有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股票、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的前提下,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儿子,是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即“养子防老”,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儿女长大的“孝”,是一种隐性契约,是父母投资有所回报的关键。
王奶奶今年82岁,聊天时精神矍铄,当问到孩子们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
我生儿子那会儿在农村,大肚子还下田里干活,忙着挣工分,快生孩子了,肚子疼,往炕上那么一趟,叫喊两声就生了,那时候呀,胆儿大,皮实! 我们家儿子和闺女,一不上学就来田里干活儿,还指望着他们给家里挣钱……
你说的养儿防老,当时还真没这么想过,顶多养不起就不生了。不过现在,我这一身的毛病,每月领的一点儿钱,只够买药了,没我闺女和我儿,我估计连好饭都吃不上!
李阿姨今年45岁,孩子正在上小学,提到养老问题,她露出一脸疲惫:
你说我自己的养老吗,我还没老呢。我和先生每天忙着工作、照顾孩子,最近正操心孩子上中学的问题,考虑租个好学校附近的房,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事情,哪还有心思想这个啊?
她停顿了一会儿,又幸福地笑了笑:
我们这代人吧,算是付出比较多了,上面有我爸妈、公公婆婆,敬孝道要给他们一些钱,我还要养孩子,累是累了点儿,不过我们这么努力工作、挣钱,就是不想让我女儿因为钱的原因错过一些机会,我们宁愿自己吃苦,也要无条件地为她好。至于养儿防老,这么想想,其实我并不指望她以后养我,我和我先生这个情况,老了之后还是能自己养活自己的。只要她健康、开心、幸福,怎样都好,不求她为我们做什么。
笔者还曾访过一户,家中住着一对十分年轻的夫妇,还有两只可爱的小狗,问到养儿防老的问题,年轻的丈夫抱起一只小狗笑着说:
儿子,你以后养不养爸爸?
妻子一脸甜蜜地望着说:
孩子嘛,想就想,不想就不想呗,现在想那么多干嘛。我们两个人现在过得很开心,还有我这两个宝贝陪着,老了还可以养猫,毕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嘛。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家家户户的情况都不相同,近日仅在北京访问,但以上对于“养儿防老”的一些观点颇具代表性,对生育以及孩子尽孝的观点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像北京或其他发达的城市,经济有一定保障的夫妇会把“家”当作爱的情感栖息地,而不仅仅是当作跨时期经济利益的交易场所,这些生养孩子的父母对“孝”责任的刚性期许逐渐变为对感情、精神交流的需求,抑或遵循个人的喜好和追求。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谢幼伟
中华民族一直将“孝”作为传统美德,古代有《孝经》和“二十四孝”。然而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父母,将如何期许子女的“孝”;作为晚辈,将如何传承“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不报春晖,生子何用?